主簿自尽,主记室战死,门下贼曹落马被缚。 议生见事不可为,得桓伊允诺不伤百姓,不对守军秋后算账,命守军和青壮放下武器,随后横刀颈前,自刎而死。 战后清点,新蔡共有职吏五十人,散吏十三人,除十余被俘愿降,多数为秦尽忠。战死者超过三十,余下皆自尽而亡。 性情之勇烈,实令人敬佩。 新蔡郡城已失,五千守军陷入汉军包围,孤立无援。 战斗持续到傍晚,新蔡太守被斩断一臂,死于阵中。守军耗尽气力,抵抗再不成气候。 夜色降临,船头岸边亮起成片火把。 五千秦兵仅剩不足两千。 桓冲下令停止进攻,以谋士至阵前劝降。 新蔡太守已亡,三名幢主尽皆战死。一名肩膀带伤的参军被扶到阵前,沙哑道:“桓大都督可能允诺不伤百姓,留一干将士性命?” 谋士高声道:“官家仁德,大都督亦非嗜杀之人。两国交战,百姓无辜。足下尽可放心。” 火光照亮河岸,河中停泊的大船仿佛一只只巨兽,愈发显得骇人。 参军转过头,看向身后将士,心知只要自己不点头,这一千多人都会死战到底。 然而…… 苦笑一声,参军推开搀扶自己的队主,解下发冠,佩剑平举身前,沧然道:“仆愿降。唯请将军遵守承诺。” 战场上一片寂静,战鼓声、喊杀声尽数消散。 唯有夜风席卷而过,带起浓烈的血腥气和刺鼻的火药味道,同战死的英魂一起,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战死将士皆钉棺埋葬。伤者诊治,不可轻慢。” “将兵入城之后不许滋事,不许侵扰百姓,违者军法处置!” “闻新蔡缺粮,查点场内粮铺。如情况属时,天明于城前架锅煮粥,派快船往汝南调人调粮。” 桓冲彻夜未眠,同麾下商议接掌郡城之事。并决定,待淮南粮到再兵发襄城。 经汝阴、新蔡两场大战,大军需要修整。正好在新蔡停留几日,期间派人往建康送回战报。 夜色渐深,船舱里灯火通明。 郡城内,汉军取代秦军巡视城头,严守城门。被俘的守军和青壮暂移至城外,和出战的秦军看管在一处。 新蔡百姓皆是关门闭户,整夜不敢合眼,唯恐有汉军突然破门而入。 提心吊胆一夜,直至天明,众人担心的事始终没有发生。 有胆大的推开窗,发现有眼熟的散吏结伴而行,都是手提铜锣,一边用木槌敲击,一边大声道:“桓大都督下令,今日城外施粥!” “汉天子仁德,不伤百姓!” 散吏一路走,一路高声说话,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停下,一人继续敲锣,一人召集开窗的众人,高声道:“战事已毕,新蔡归入桓汉。” “桓汉天子仁德,诸位也都晓得。” “桓大都督自然要遵守旨意。” “再者说,大家都是汉室,自不会有屠城灭族之事,家中有男丁从军的也是一样。诸位父老尽可安心。” “今岁粮食歉收,粮价又高,我知诸位家中都少谷麦,一日两餐都是粥水,青壮也未必能吃饱。” “城外正在熬粥,家家户户都可去领!” 散吏的话说得直白,甚至有几分粗糙。 偏偏是这种语言最能让人相信。 如果按照朝廷官文的样式张贴告示,城内众人未必会明白,反而会心生疑虑,对即将接手此地的桓汉官员很是不利。 桓冲麾下战事顺利,发兵彭城的谢玄和郗融却遇上麻烦。 彭城曾为秦璟驻地,此后为秦玦驻守,城内将兵各个精悍。百姓亦能开弓射箭,上马作战。 自漠南战事结束,秦玦即带兵返回彭城。随着两国的关系发生变化,彭城的防守愈发严密。 秦玦上表秦璟,请征当地青壮。得到许可之后,迅速张贴告示,陆续有州内青壮应征,分发皮甲兵器,准备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事。 增补兵源之外,秦玦下令加固彭城、下邳及沛郡三地城防。 如汉军来攻,三地可如犄角之势,互相支应,共为防御。 谢玄和郗融率北府军由陆上进攻,很快被秦军斥候发现。秦玦严令部将不许出战,牢牢守住城池,牵制汉军兵力。 同时,派人给豫州的秦玸送信,严守颍川,预防汉军声东击西。 交战之初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