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既然能称为明君,那就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的作为,更主要的应该是在民政上,政治上面的改革虽然在李嗣源的主观上是为了肃清官场风气,可是在客观上那也是为在民生方面的改革和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在民生方面,主要的思路就是以民为本,这主要表现为宽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想要富,就要做到开源节流,那时候要想富还有一句话叫做“多生孩子多种树”,这里的孩子主要是男孩子,是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多种树讲的就是各种经济作物,当然还包括桑树。 李嗣源继位后就着手在各个方面消除李存勖时期的一些扰民做法,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新皇帝上任必须要好好地表现,所以一般都会搞一些民心工程,比如大赦天下,再如减免税收之类的。 但是李嗣源在原本应该搞得那一套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不少优惠,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这个叫做鼠雀耗,是汉朝的时候一位“理财”专家发明的,其实叫他们”理财“专家还不如说是敛财专家,为了敛财,无所不用其极。 这里面的鼠雀耗就是为了敛财而增设的,比原先多收两斗,但是事实上小老鼠和小麻雀能不能吃掉这么多的粮食呢? 事实上是很难,除非他们放心大胆的吃,但是这样是不可能的,而国家每年要求上缴的粮食都是有规定的,这多出来的一部分就进入了个人的腰包,当然有时候就进入了皇帝的内库。 还有一个叫做火耗,百姓的散碎银子在重新熔铸成大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这个就叫做火耗,这一点损失朝廷自然是不愿意承担,那么只能放到农民身上,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 可是火耗到底收多少?到底有多少的火耗,到底是个什么标准?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比较混乱的,所以这又成了地方官或者政府敛财的一种方式,反正不知道耗多少,那肯定是按多的收,反正多出来的都是自己的,所以很多人都把这个当成中饱私囊的一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招用了很长时间。 李嗣源一上台就是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一时间天下处处歌颂李嗣源英明睿智爱民如子。 此外,还有的诏书中还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这种现象在当时可以说是十分的普遍的。 当时和唐朝之前的时代一样,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地写到他们的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 具体的做法我们我们举个例子。张三是个平民家里有十亩地要交税,而在当地有个大官叫李四,家里的地不缴税,这是士族特权。张三突然觉得把税交给政府不合算,于是就想省点,士族地主李四反正种地不交税,于是就和张三商量,以后张三在每年的收成里给他一部分,然后他就把张三家的地划到了李四的名下,这样一来张三名义上成了没地的人,因为他的地给了李四,所以在税收方面就减轻了很多的压力,而这里原本应该给朝廷的赋税,却交给了李四,这造成严重的税负流失。 这一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因为每个地方的赋税都是有规定的,一定要足额征缴。所以一部分人不交税,那么另一部分人就要多交税。 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投机钻营或者偷税漏税的人越来越多,一般老老实实缴税的人的赋税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很多人说古代赋税很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使这个政策不能好好地执行,李嗣源又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中央的职能部门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 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这一招现在还在用,比一味的连坐我觉得高明多了。但是奖励举报者,不能政府买单,所以又规定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罚的钱就是给予举报者的奖励。 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这一种税负也是十分的有名气,当然这是臭名昭著,属于乱七八糟的杂税。 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