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样的成功先例,给了温善晋以信心,这般丰收的成果,亦是所有村人有目共睹的,他们一改先前那犹疑踯躅的态度,当下下定了决心,争先恐后?地要来试上一试。 既是能防患海水倒灌,还能增大自己的产量,谁不?愿意试上一试呢? 尤其是瞅见了最先试种的那一小撮村民,他们的田垄之上,所种植出来的大米,乃属贡米,颗粒饱满,色泽柔润,质感软糯,浅嗅上去,亦是弥漫着?一阵浅淡的、纤细且纯粹的稻米香气,烹煮成米饭的时候,细细浅尝一番后?,丝毫没有受到海水倒灌以后?的恶劣影响,与之相反地是,还添了一番沉淀已?久的、年深日远的米香,这就是稻谷榖米所独有的气息。 这就是温善晋种植技术的高明之处了,一般而言,要让稻米发?挥出一阵淋漓尽致的香气,必须经过烹饪与后?期的料理?,但温善晋显然根本没有这般做,他是通过不?断改良前期的种植培养技术的方式,利用天时与地利,利用光照与水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对水稻进?行不?断改良,一举让新收的贡米,发?挥出了一阵蓬勃盎然的巨大生机,不?光能够抵御海水的盐碱侵袭,还能够满足产量大这一指标。 如此?一来,一众百姓就更是想要试种了 试种之后?,果真是极大地解决了重?大的民生问题,鹅塘县这一年以来的收成,创下了历史新高,不?仅是提前完成了指定好的粮税,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家家户户庶几是都多出了好几百斤的粮米,知县看到后?,笑得?果真是堪堪合不?拢嘴了。 为了酬答温善晋改善了各家各户粮产情状的恩情,各家各户皆是给温善晋送去了那超额的米粮,聊表了一番谢仪,自然的话,除了米粮,还有其他丰硕的粮食。 温善晋本来是意欲婉拒的,他襄助村民莳植米粮、解决粮食问题,只?不?过是出于一种愧怍之情,他先前遇到过鹅塘县知县上奏的奏疏,但他那个?时候并未认真去对待与深究,易言之,在那个?时候,没有去着?手解决生民问题,对陷入水深火热当中的民众,视而不?见,他如今流放至此?,才切身地觉知到百姓们种粮的艰辛与坎坷,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做出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很自然地,他也有一种『为生民立命、为盛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虽然在目下的光景当中,他已?然是个?庶人了,但他有健全的身躯,他还是能够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的。 诸如改进?稻谷的种植技术和?产量。 受到了村民陆陆续续送来的粮米——他婉拒过很多次,但鹅塘县村的民风极为淳朴,家家户户皆是有彼此?送粮的俗例,他峻拒不?得?——也是在这样一个?时刻,温善晋意识到了,自己需要一个?大米仓,因于此?,待他将米仓真正修建起来的时候,再?将所有村民所馈赠的贡米盛装进?去,他称了一称,发?现已?经高达了近三万斤。 这是一个?弥足教人惊撼的数字。 每一户多了好几百斤的收成,鹅塘县拢共有近千户人家,是以,这高达万斤的粮食,并不?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让温善晋从?大米仓里拨出两万斤粮米,对他而言,就像是寻腰缠万贯的富贾,朝他借一贯钱那般。 对他而言,并不?构成丝毫的难度。 第191章 两万斤贡米一下子轻松到手, 对于温廷安而言,恍然置身如同梦境之中,她本以为这是一桩还需要历经多番周折的难题, 哪承想, 去鹅塘洲觅寻父亲时, 温善晋一下子就?豁然利落地,替她将筹措米粮的难题摆布好了。 这些贡米用蛇皮袋,一袋一袋地盛装封好,光是用一艘筏船盛装还不够, 听闻大理寺前?来筹措米粮,诸多村人,尤其是经常出海捕猎的渔民, 纷纷赁出了?各家的货船, 联袂襄助温廷安与温廷舜,将这两万斤贡米, 偕同载运至广州府。 届时再从?广州府,觅寻特定的商字号船家, 用专门的货船,将筹措好的两万斤粮米,一路往北呈送,一路要经过福州、扬州等沿海州路, 接着深入内陆, 抵达洛阳,大内皇城六部之中的户部与吏部,会专门遣人。 这就?是温廷安的原计划, 只?不过,在目下的光景当?中, 筹措好了?粮米后,她和温廷舜就?要即刻离开鹅塘县了?,一时一刻皆是不能滞缓停留,因为北地的荒饥之灾,委实十分严峻,数以万计的百姓们,皆是再等待着从?岭南借出的粮米。 时抵离别的时刻,在津渡的渡河前?,温善晋折了?一株翠碧柔润的芭蕉叶,专门为两人送别,这是化用灞桥折柳的习俗,一直是洛阳才有的礼节,今次竟是被温善晋沿用了?去。 鹅塘县镇没有杨柳,但此县以盛产香蕉而得名,在今刻的光景之中,香蕉已然过了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