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英姐对院里的知青都挺好的。”顾莞宁真觉得,院里没有一个男知青当得起老大哥的称呼,但赵红英却能当得起老大姐。 一个知青直点头,“咱们院里找红英姐帮忙她肯定会答应,不像别人,总是推三阻四。” 这次去县城没有顺风车搭,大家都是步行,出发的时间也比上回早,快到公社时天色才刚亮起来。 顾莞宁才刚伤过脚,同行的知青照顾她,特别放慢了速度。 “莞宁,听说你家在海市,海市大吗?时髦吗?” 院里的知青来自五湖四海的都有,南省、川省、云省等地的有,北方几个大省有,连北江省本地的知青也有,京市像徐文理和另外几个知青都是京市人,只有顾莞宁一人来自海市。 京市作为首都,有不少知青都曾去过。至于海市,大家只依稀感觉那是个时髦的城市。所以知青们免不了好奇,但是因为先前顾莞宁一直生病,大家不好意思打扰她。 再就是刘晓玲曾说,顾莞宁是海市的大小姐,她们……其实还挺相信的,不自觉就敬而远之。但是相处下来,她们又觉得,顾莞宁就是漂亮些娇气些,此外跟她们也没什么不同。 当然认真的说不同也有,毕竟整个知青院只有顾莞宁每天一个鸡蛋雷打不动。 “海市不算大,时髦的话……还行。”顾莞宁翻了翻原主的记忆,回答道。 同行的知青们睁大眼,一脸不敢置信,“真的?那街上有轿车吗?” 顾莞宁点头:“有。但是很少,不过自行车比较多。” 大家的想象中,海市得是那种随处都是小轿车,街上的人穿着时髦的大都市。跟顾莞宁的形容不说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毫不相干,一时间都很失望。 顾莞宁解释,“海市的工人和其他地方的工人都领一样的工资,能买得起自行车就算殷实的人家了。” “也对。”一个知青道:“哪怕是双职工家庭,养着一家几口也不容易。” 这样一来,同行的知青再看顾莞宁顿时没了厚厚的滤镜,也觉得亲近不少。 原来大家根本就一样啊! 很快就到了县城,顾莞宁和几个知青结伴,先去供销社,在严慧姐的柜台前买了斤鸡蛋糕和一斤水果糖。 程严慧热情地招呼几个女知青,目光不停往顾莞宁身上瞟。前个她娘又来了趟县城,跟她说找了桂花婶子说项,也不知道顾知青答应了没? 察觉到严慧姐的目光,顾莞宁冲她笑笑,等同伴都挑好东西,才一起离开。 程严慧挺着大肚子坐下,回想刚才小顾知青冲她那一笑,心说怪不得老三才见一面就念念不忘,那眉眼那气质她都险些看呆了。 ** 离开供销社,顾莞宁和同伴紧接着去了邮局。 下乡三个多月第一次跟家里打电话,想到之前和大姨闹的矛盾,顾莞宁握着话筒的手一直冒汗。 电话转接到厂里的家属楼,‘嘟——’一声后,一道女声响起。 “喂!” “喂是小晚吗?” 顾莞宁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回道:“瑞珠姐,是我。” “你可算是知道给家里来电话了!”周瑞珠啪一下把碗放到桌上,噼里啪啦一顿说:“我妈都担心死你了,担心你在北江省吃不好睡不好,担心那地方冷再把你冻着了。” 顾莞宁下意识把话筒拿远了些。 “你个小没良心的,一走就没了声儿,你还真当我妈生气不理你了?拉倒吧,你走的当天晚上我妈在客厅坐了一宿,而且她只要在家就守着电话不动弹。你倒好,一个电话也不打。” 说多了话口干,周瑞珠终于停下来,灌了杯水,问道:“给你寄过去的东西收到没?” 电话这边,顾莞宁用力点头,点完头才觉出没用,对着话筒回道:“收到了。大姨在家吗?” “我妈不在。家里就我一个人,你想说什么跟我说就成。”周瑞珠问:“北江省那边还冷不?” “咱们海市棉花不好弄,我爸寻思说托人弄件军大衣给你寄过去。实在不行,你看看跟本地人换件棉衣先将就着。” “你在外地,离家还远,缺什么千万别憋着一定跟家里提知道不?” 周瑞珠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顾莞宁捧着话筒默默听着。 “还有,你记住,小晚你至少每个月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不然我们都不放心。” 顾莞宁:“嗯嗯,我记住了。” 她心想自己落水的事情还是别提了,免得大姨担心。 听周瑞珠絮絮叨叨了五分多钟,同行的知青都在一旁看着,顾莞宁不好让她们多等,跟周瑞珠说好下个月再打匆匆挂掉电话。 一个电话就花了两块四毛钱。 在心里快速换算一笔,这就是四十个鸡蛋。 交完钱,顾莞宁扒着邮局窗口,问:“大姐,请问有寄给前进大队顾莞宁的信件吗?” ?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