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我们采用的是前苏联电影业的经营体制,从制片、发行、放映都采取了一系列的计划经济的经营形式。 到90年代初,一直沿袭着这种“统购统销”+“层级发行”的发行模式。 具体来说,各省、市建立发行机构,制订了发行放映经营管理的各种制度。 电影产品一经完成,即交由中影公司按规定价格一次性买断电影,然后再由中影公司分别按照省、市、县这样的行政层级的发行公司发行到各家电影院… 这种模式特别呆板,有点像后世的奈飞,只追求数量,不太重视质量… 造成的结果就是票房逐年下跌! 有一串数据:1990年全国的总票房是22亿,1991年是23亿,1992年是20亿,1993年是13亿… 与此同时,在电影产量上,每年依然拍摄150部左右的片子… 明摆着的观众对电影没兴趣了。 为了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看电影,总局下发了一份文件:允许影院每年以分账的形式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也就是好莱坞大片。 其实,在这之前,咱们也进口过国外的电影,不过是用买断的方式,每部电影的买断价最高2万美元。 这样的价格根本吸引不了国外片商的兴趣,买回来的都是一些品质不高的老电影,也没几个人愿意看… 新的文件采用的分账比例:外方片商和中影拿总票房的百分之四十六,省市级的电影公司拿到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之间,剩下的为影院所有… 如此一来,一部电影在中国的票房越高,外国的片商分到的钱就越多,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会把国外高质量的商业大片拿到中国上映。 第一部以分账形式走进中国电影市场的电影叫《亡命天涯》,制片成本4400万美元,当时这部电影已经在北美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北美本土票房1.8亿美元! 出品方是华纳兄弟,好莱坞认为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超过十亿的庞大市场,肯定有搞头! 然后,这部《亡命天涯》上映一周,直接在京城一地拿下了400万的票房成绩,当时全国六座城市上映这部电影,松江和羊城都是经济发达地区,虽然没有详细统计,但是,《亡命天涯》一周的票房可能突破了3000万… 当然,真实情况是,《亡命天涯》上映六天然后被下档了电影行业的人联合起来要求《亡命天涯》立即撤出影院… 票房定格在了2400万… 为什么要抗议? 害怕呀! 这尼玛太吓人了! 一周3000万,一个月岂不是就得破亿? 有记录可查,当时国产电影票房冠军是《七七事变》,在上峰的要求下,做到了3300万人民币… 从那之后,所有人都明白了,原来观众不是不想看电影,只是不愿意看咱们自己生产的破电影! 那个年代的国内导演,大都拍的是艺术片,他们总以艺术家自居,觉得自己的片子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触动,看完后观众会获得启迪和升华。 他们以高高在上的姿态面对观众,就好像是上帝布道一样。 一些导演甚至埋怨观众的素质低,看不懂他拍的电影…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国内畸形的电影环境。 当然,这也和计划经济时期上层对电影行业的瞎指挥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