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四、寻其足迹 一天下班,山丹忙完家务,小玉去上晚自习,她晚上便有空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她拿出《金刚经》,慢慢研读起来,之前已经把《道德经》细细研读了一遍。 这些书都是顾海平生前读过的存书,山丹常常听顾海平讲解其中一些颇有深意、哲理的段落、章节,却从未想到自己去研读。不过无微不至地照料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还要工作,对于柔弱的山丹已经很是疲惫。 直到顾海平离去,搬家时把这一柜子的“古书”安置在书柜里,她也没想起来要读这些深奥、难懂的“古书”。 那也是一个晚上,她站在书柜前,看着小玉买了一只精致的相框装点起来的爸爸的照片,相框是浅绿色的底板,上面写着一段英文,大抵是“这是一块寄宿灵魂的净土,你是我心中唯一的、永远的天使……”之类的话,山丹能体味到孩子对爸爸的思念。 她随手拿出《道德经》,她要看一看顾海平整天埋在其中、自得其乐的这些书,到底有些怎样的内容。 细细研读了《道德经》,她为老子的道家思想所震撼: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这个大体是从天人合一的立场出发,深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的“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 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之本源即自然。让人想到“顺其自然”一词却是合乎“道”之根本。 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 好一个无为而治!山丹内心之理解恰恰相反:无为其实是万千个有为之后的升华,难道不是吗? 可惜顾海平已不在,没有人能跟她谈经论道了。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便是以柔克刚之来源了。也好像饱满的谷穗始终谦虚地低着头,而秕谷却高昂头颅不可一世。 至于经言所谈:“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修养之道,更为道教守一、心齐、坐忘、服气、内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