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问道:“这又是何物?” 李易笑道:“此乃另外两篇,怎么,蔡中郎也有意一观?” 蔡邕呼吸一滞,他很想吐血,你将这些东西带过来,不就是特意给我看的么,怎么现在反倒是成了老夫要求着你才能看? 不过,甭管蔡邕心里怎么腻歪,怎么骂李易不要脸,还是毫无节操的点了头,表示自己真的很想看。 点过头,蔡邕自己都感觉有些脸红,没办法,刚才李易给他看的东西,实在是太有意思了。 三字经,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虽然就单纯的文学性来说还差了那么一些,但就蔡邕这等大儒来看,该有的基本全都有了,用作蒙学却是比如今的仓颉要胜过不止一筹。 这还是李易拿出的第一篇,他相信,剩下的绝对不会差了。 果然,李易又交给蔡邕一篇之后,蔡邕的脸色彻底变了。 这回是“弟子规”,同样是童子启蒙,同样的言简意赅,同样是……只有半篇。 不过,蔡邕没有再就半篇的事情与李易瞪眼,而是急急接过了第三篇。 这次蔡邕口中直接发出了轻呼。 第三篇的内容是千字文的前半,虽然也是启蒙读物,不过千字文的格局明显要大了许多,唯一的美中不足就是看到半截,又断了。 蔡邕摩挲了一阵,不舍的将书卷交给了等候已久的黄承彦,然后抬头看向李易,眼睛有点发红。 现在蔡邕已经认定了,这些东西不可能是李易找人代写的。 三篇,每一篇都不比如今启蒙用的仓颉差,谁能有这等本事? 而且,有这等本事的人,早就天下有名了,又如何会给李易做代笔? 所以,尽管直觉告诉蔡邕,这些东西是李易抄来的,可事实摆在面前,由不得蔡邕不相信,这三篇文章只能是出自李易自己的手笔。 至于剩下的半篇,蔡邕已经不着急看了,那些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看到了李易的目的。 有这三篇文章在,再加上李易的有心推动,不消数年,天下孩童蒙学必然要以这三篇文章为先。 那么,作为这三篇文章作者的李易,他将会得到什么? 天下读书人皆为李易徒子徒孙? 但凡汉人疆土,皆有李易子弟? 恐怖如斯! 孔圣人当年都没有这般风光啊,而且,孔圣是埋在土里的,李易却是个活生生的人,如今才二十来岁。 李易以布衣杀董卓,当太守,只用了不到一年。 只要给他二十年……不,给他十年…… 活着的圣人…… 蔡邕只是稍微想了想,就感觉后背全是汗水,湿冷一片。 相对于蔡邕,黄承彦的承受能力就强多了,黄承彦在襄阳就已经被李易用穿越者的优势轰炸过一次,将李易当做能称圣的存在,现在这些文章虽然就影响还要大过之前所讲种种,但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却是锦上添花。 众人沉默了片刻,李易示意黄月英将书卷收起来,蔡邕想自己抓过来,可拉不下脸去想,那感觉就跟刮骨似的,心疼啊。 无奈,蔡邕看向李易,希望他能将这些送与自己,同时也再次想起了自己刚刚推翻的,前些天的一些想法。 如果说蔡邕原本的想法是单纯的猜想,认为那只是一个可能的话,现在,蔡邕已经百分百肯定了李易的目的——李易心中想做的不是一地郡守吗,也不是一方州牧,而是要将汉室推翻,自己称皇做祖! 没错,蔡邕看透了李易的野心,虽然李易与他直接交流不多,但看看李易叫他写的那些小材料就明白了。 虽然蔡邕不耻李易的要求,感觉李易有点不要脸,可作为起笔之人,他能明确的看出,李易做的这些事情,就像是高祖斩白蛇一样,李易是在给自己争名,造势! 蔡邕特意找伏寿试探李易平时言语,再次加深了这个推测。 也正是因此,让蔡邕对李易的态度有了初步变化。 汉室如今的颓势,蔡邕看的很清楚,特别是董卓站出来碾碎了老刘家最后的颜面,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改朝换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