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第971章 番外长远之计


要鼓励善于总结、使用算学的名匠给予官职头衔,增加技术官僚,把造船和营建这些科目都补上。

    这次来扬州,我就想着是不是该先再改良一次造船之法,然后在远赴扶桑。福船远航东海南海已经无碍,但出了流虬之后,面对广袤大洋,还是不太合适。

    大汉近海季风混乱,非竹篾硬帆、桅高帆少,才便于抢风。一旦进入远海,或许风向会有所变化,也该有对应的船才好。咱不可轻视海况之变化,一定要实事求是。

    当初长江以北和长江以南的东海,不也海况明显不同,北浅而有滚涂浪,不得不以沙船航行,南海水深,才可用福船。未来的远洋船和福船的差距,未必会比福船与沙船的差距小。”

    李素说着说着,不由想到了历史上后世葡萄牙恩里克王子的航海学校,那可是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时代注入了多少优秀人才,可以说是欧洲远洋航海的摇篮了。

    他如今要防止人才断档,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当然要用。

    诸葛亮闻言眼前一亮:“恩师人在河洛,这一年不曾出巡,这点上,竟与弟子所思暗合,恩师之远见,果非凡俗可比。

    实不相瞒,去年一年,甘将军在摸清从流虬航行到筑紫岛的航路后,便不甘于这个冗长繁琐的航路,想要总结经验、找出更便捷省时的直航航线。

    然后他就跟周将军一起,趁着往返为筑紫移民和军屯运送垦荒营建的器械、物资时,先后摸索了四趟往返。发现福船在驶出流虬岛链后,要直达漫长的扶桑东岸其他各处时,确实不太适合利用远海的大风。

    回来后,弟子也在东海郡琢磨过如何改良,还借用了几个恩师从罗马、安息带回的造船名匠、互相切磋,取长补短。

    不过东海朐县的船厂只能造沙船,一些设想难以实现,后来就拿到会稽这边的句章船厂来实地建造了。最多几个月,新船就可以下海,明日恩师去船厂视察,也能亲自点拨一下。”

    李素颇感欣慰,原来他宅家休假的这段时间,诸葛亮已经帮他做了那么多事情了。

    ……

    李素在句章县城内歇息数日,缓解了舟车劳顿之辛苦,三月初九这天,终于在诸葛亮的引领下,巡视了阔别一年多的句章港和船厂。

    这里的港口和船厂,距离最初规划开建,已经整整三年半了,李素走的这段时间,这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每天都能有点新东西。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是应有之意,本来就在李素的规划之内,他看到也不会觉得意外。真正让他意外的,是一些民生方面、自然生长出来的周边产业,一度让他对大汉未来的商业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美好的预期。

    比如,在去港区的半路上,沿着江口和海岸,李素居然看到了不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盐田——汉人文明早就有煮海水取盐的生产方法了,但完全靠晒盐,原本还要近千年之后才会出现。

    而哪怕是现在这个时空,有了李素的蝴蝶效应,晒盐之法那也是诸葛亮在实践,但此前几年也没听说彻底成功。

    毕竟晒盐要解决渗漏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拿着薄石板的水槽来晒,要不就是为了防止晒太久遇到下雨,得晒煮结合。

    从煮盐到晒盐的研发,并不是一拍脑门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迭代改良的过程。

    整个生产环节中对燃料的依赖度,也是从“100%依靠燃料的热力蒸发水分”,到七成靠燃料、五成、三成缓缓下降的。

    此时此刻,李素居然在潮湿多雨的句章地区,都看到了局部的小规模完全晒制海盐的盐场,当然是颇为惊讶的。

    跟诸葛亮聊起之后,才知道果然是他又改良了技术——不过这种新技术,在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下,还是比较难推广,对选址的要求极高,没法大规模复制。

    倒是在诸葛亮此前三年主政的青徐,尤其是东海郡、广陵郡,已经成熟了,有数百里的海岸线都可以围垦为晒盐田,一点燃料烧煮的步骤都不需要。

    李素听了,也是释然,欣喜之余,相信诸葛亮肯定是琢磨出了靠谱的办法。

    因为李素知道,华夏土地上,最适合晒制海盐的,确实就是后世苏北的海岸区,以及渤海湾靠近津门的一小段。那些地方有较长的长日照干燥天气,滩涂质地也合适。而且近海水深特别浅,很适合往外围海堰形成新的土地。

    后世苏北的“盐城”,这个地名就是有晒盐而得的。

    李素感慨道:“做得好啊,阿亮,有此一项,大汉产盐必然又能有一**涨,家国两利。不过你这两年,怎么会在这上面如此专注琢磨呢?如今大汉缺乏的新奇器用,科不仅仅在产盐。

    天下战乱之后,如今人丁户口才勉强涨回三千万人,之前的井盐、池盐,便够关西百姓所用了。甚至荆楚之地都能用益州井盐、河洛之地都能用安邑池盐。

    海盐只要供给青冀幽并兖徐扬七州,之前的产量也远远够了,增产只会m.hZgjJ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