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看了一眼金学曾,不知道怎么就想到了张居正。 在朱翊钧看来,这件事搞不好背后有张居正的影子。倒不是觉得金学曾听了张居正的话,而是张居正想让金学曾干这个事。 金学曾本身就是户部侍郎,为人又正直,肯干实事。稍稍引导一下金学曾,他就能和潘季驯这样的人相谈甚欢,甚至是结为知己。听到潘季驯的那些政策和建议,金学曾肯定会激动。他只要一激动,就会想要帮忙。 可是所有人都知道,潘季驯的计划就是一个大坑。这个坑需要不断地往里面砸钱。 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学曾只能去找皇帝。 这天下人都没有这么多钱,你靠朝廷都不可能。如果这后面没有人推动,朱翊钧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是谁推动了这件事? 满朝上下只有一个人张居正。 无奈的摇了摇头,朱翊钧开始仔细的看奏疏。 这份奏疏虽然很精简,但也有三万多字。潘季驯在这里面详细地写了黄河治理的一些事。 潘季驯从万历六年开始做漕运总督,目光却盯在黄河上。到现在为止,他已经搞了四年了。他对黄河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排查和摸底,对一些非常紧迫的地方进行了治理。但是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件事: 这样不行,黄河需要来一次彻彻底底的从上游到下游的大治理。 修河堤、修坝,同时搞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从干流分流到支流、挖人工湖泊蓄水、兴建灌溉系统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等。反正大意就是系统性的重来一次,将黄河彻彻底底的治愈;不但治愈,还要让它灌溉周边的土地。 潘季驯用了很大篇幅,详细地阐述了治理之后百姓依靠黄河欣欣向荣的情景。 后世的黄河治好了吗? 自己国家实力这么强盛,黄河的问题还没解决。 潘季驯这就是在画大饼,想从自己这里骗钱、骗投资! 朱翊钧轻轻地合上了奏疏,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脸色很是难看。 第三九五章 黄河百害 看了这份奏疏以后,朱翊钧动心吗? 肯定动心啊! 自己是一个从后世来的人,有些东西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比如基础建设。到了一个新地方,作为一个基建狂国子民的你不基础建设可还行? 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这话绝对不是假的。 一套现在也已经没有了,整个西北沙漠化非常严重,很多地方都已经遭到了沙土的侵蚀,很多地方的土城甚至都已经被埋了。 草原之上,能生存的地方也不多了。环境的恶化使得蒙古人不断向东迁徙,这也是为什么越到明朝末年,西北边越安定的原因。甚至李自成他们闹起义的时候,蒙古人也没有趁机进攻? 因为蒙古人早都跑了,那个地方都快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大明朝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蒙古人怎么可能会在那里受死? 要么向东,要么向西。有的蒙古人去了青海,有的干脆就跑到了张家口以北,甚至是辽中。 但是黄河的百害还在,潘季驯提出来的建议确实可行。关键是这个人是个有才能的人,把这件事交给他来办,自己也放心。只要自己给他出了钱,他就能把事办好。 潘季驯是漕运总督,算是中央直辖,也不会怕地方官员贪污,自己可以把这笔钱用在切实的地方。可是里面有一个问题,这个项目太费钱了。 想到自己要往里填的钱,朱翊钧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总算是明白这家伙为什么说要为老百姓花钱了。 这的确是为老百姓花钱,因为在那干好了的话的确很好,受益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