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制成可以书写的“墨芯”,然后再用中有凹槽的两枚木片将这细细的墨芯夹住,这个时空的“铅笔”便做成了。 但因为成分里实在不含铅,明远没打算使用“铅笔”这个名字,反而用了“石墨笔”这样的名字——虽然比较好理解,但是有时候他自己都会冷不丁叫错,把“铅笔”这个本名给叫出来。 但是苏轼对这项发明尤其欢迎:石墨笔,搭配明远用橡胶制成的“橡皮”,可以让纸张的消耗速度大幅减慢。 对于明远、种师中这样家境的学子,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用起来根本不在话下。 但是对于真正家贫,又有心进学的学生来说,纸张,实在是他们日常学习时最大的一项支出,练字要用纸,记笔记要纸,写作业还是要用纸,若是写错了一个字又无从修改,那更是得千方百计把剩下干净完好的字纸裁下来,留待以后再用。 但明远提供的石墨笔和橡皮,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子们平日可以用石墨笔写字、记录,但凡写错了一两个字,用橡皮小心地擦一擦,那纸张立即光洁如新了。 虽说这一支石墨笔的价钱和一小块松烟墨的价钱差不多,但如果算上省下的纸,这用石墨笔远比用笔墨来得节省。 所以如今杭州府学里许多学生都用上了石墨笔与橡皮。 苏轼一想起这茬儿,顿时又嘟起了嘴:“为什么远之能想到的这些,某却一样也想不到呢?” 明远赶紧在一旁提醒:“苏公务必告知今次参加府试的学子们,用那石墨笔有可能会被改动,为防舞弊,最后上交的试卷不能用石墨笔来答!” 苏轼一想:“正是!” “远之,时间紧迫,某现在得赶紧去通知大家!” 苏轼年纪已不小,行动却快,一溜烟就跑,一边跑还没忘了一边回头提醒明远:“远之,这只青花山水大瓷盘,千万要留给某啊!” 明远笑着在他身后确认:“那是当——然——的——” 第220章 千万贯 秋八月, 秦观等人参加杭州府的府试。 这次府试与以往不同,参加考试的士子可以在完成了答卷之后,再选择一项“附加试”。 这据说是上一年司马光造访杭州之后回京,向官家赵顼建言所致。 司马光是“旧党”的中坚旗帜, 这次却以一项新的改革来与“新党”王安石对着干, 令朝中大臣们纷纷表示看不懂。 但在官家赵顼的主持下, 王安石最终同意了这项“试点”, 并于熙宁五月府试开始, 只在两浙路与陕西路试行。 这项所谓的“附加试”, 也就是经义以外的内容。 在府学中进学的士子, 如有参加“社团”的, 可择其所学,以文章呈现之。若是没有社团做后盾, 那么这“附加试”便仅限于“文学”、“农学”、“水力机械”三项之内。 对这“附加试”的考核由当地主考主持,给予的评分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项,并且需将“合格”者的试卷一起递交礼部审核,并向天下公布。 如果最终礼部判定“合格”, 那么士子在参加明年礼部试时, 将能获得一项“加成”。 但也有一点, 如果士子最终是依靠这项“加成”以获得进士身份的, 日后进入人事时会被打上“专才”的标签, 也就是说,吏部指派职务之时,会考虑他们当时的专长, 指定相应的职位。 因此, 每位选择“附加试”的士子, 都需要好好掂量掂量, 这项“加成”将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造成什么影响。 在杭州参加府试的士子中,种师中参加的是“算学社”,便写了一片关于“会圆术”的论文。 宗泽参加的是“航海社”,因此写了一篇计算磁偏角的论文。 秦观参加的是“文学社”,当场做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策论议论文。但是他考虑到这“附加试”可能会影响到将来的人事安排。秦观也不想一辈子舞文弄墨。 再者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