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汴梁日报》的编辑。 “当时这篇报道因何没有在《日报》上刊印?” 《汴梁日报》的编辑冲坐在堂上的陈府尹拱手,道:“因为小人知道,这篇报道不实。” 他说这话的时候,身边的记者也追问:“这篇报道的确是小人所写,但没被刊用之后小人就将字纸丢弃了。这……这又如何出现在府尹手中?” 陈府尹看向站在堂上另一边的唐坰。 这时唐坰已经一脸窘态:他总不能说这是自己是从妻子收集的引火纸里扒拉出来的。 但是陈府尹思忖片刻,还是觉得有些疑点需要问清楚。 “你又是如何确定这篇报道不实的呢?” 这名编辑抬起头,看了明远一眼,随后回答:“启禀府尹。明郎君实际上是长庆楼的东家,这事开封府已事先知晓吧?” “扑买”长庆楼时,史尚出面作为明远的代理。但是长庆楼这产业在明远名下,开封府不可能不清楚。 陈府尹微微点头,但依旧目视堂上立着的编辑,在等待他解释,为何认定这篇报道不实。 只见三十多岁,文士模样的编辑微微一笑,望着明远道:“因为明小郎君,也是我们《汴梁日报》的东家。” 第151章 千万贯 堂上那编辑的意思是:我们明郎君是“有料”的, 投资的各产各业纷纷产出,真金白银全都看得见。 陈府尹沉默了片刻,突然发问, 问站在堂上的明远:“明远,你名下的产业只有长庆楼与《汴梁日报》吗?” 明远微微沉默了片刻, 似乎有些略不好意思, 开口答道:“还有朱家桥瓦子。” 堂上诸人,瞬间都有以手覆额的冲动。 七十二家正店之一的长庆楼,瓦舍勾栏之中名气最盛的后起之秀, 以及每天刊行, 风雨无阻,汴京城遍地都是的《汴梁日报》? 这三件产业则都是所有汴京百姓耳熟能详的生意,但仔细想想:它们仨开始在汴京成渐渐风靡,不正是一年之前开始的事吗? 座中最惊讶的还要数开封府尹陈绎, 他在接下唐坰的“报案”之前, 就已经大致了解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知道“山阳-汴梁公路”修筑的工程已有山阳镇附近的高速公路作为“先驱”。 因此, 陈绎很清楚, 山阳镇的那些产业:炭厂、玻璃作坊, 怕也是与明远脱不开关系。 现在他忽然得知明远同时是长庆楼、《汴梁日报》和朱家桥瓦子的东主,这份惊讶之情,连老于世故城府的陈绎都溢于言表。 小小年纪……刚才问过, 是多少年岁来着? 陈绎回想——对了,是已满十八岁, 还未到十九。 光长庆楼扑买酒税, 就一次性付给了开封府十八万贯, 另外这次的“公路”建设, 据说是六十万贯。 这是一个足以拷问人心的问题:小小年纪,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怎么能有这么多钱的?! 想到这里,陈绎收敛了吃惊的表情,庄容问道:“明小郎君似乎不爱宣扬你是这些产业的东主。” 明远耸了耸肩:“衣锦夜行,虽非所愿,但到底少了好些麻烦。否则……” 他没说下去。 但旁人都知道他的意思:明远都已经这么低调了,都还是被请到了开封府的公堂上。若是他一早就高调宣扬,现在还不知被人踩成什么样。 陈府尹瞥了一眼唐坰,收回眼光。 “明远,本官可否问你,手中钱钞的来历。” 明远一拱手,道:“当然!”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