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猜得不错的话,袁熙能有这么大的功劳,和追随他的袁氏门生故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奖赏袁熙,表示朝廷对这种情况的默认,会导致更多的袁氏门生故吏聚集在中山国。会不会留下隐患,这是必须考虑的战略问题。 虞翻最干脆,首先挑明了自己的态度。 他建议刘协按照军功簿进行奖赏。一来尊重刘备的意见,树立刘备身为中山王的权威;二来也鼓励心存不满的袁氏力量出海。 既然到了这一步,他们还不肯放弃与袁绍的君臣之义,与其强留在中原,成为隐患,不如让他们出海,相忘于江湖。 至于中山国,反正是海外,就算出事,影响也有限。 换句话说,就把中山国当作一个放大的渤海吧。 贾诩支持虞翻的看法,又补充了一条。 可以将中山国的情况通报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朝廷的胸怀,怀念袁绍的人都可以去。与此同时,也能促使益州称臣。 兵法讲围三阙一,穷寇莫追,政治上也是如此。 给不合作者一个出路,比逼着他们反抗有利。 太尉和讲武堂祭酒意见一致,其他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补充了一些细节后,方案就这么定了下来。 刘协接受了这个方案,随即命人拟诏,并将刘备上报的军功簿同步发表在邸报上。 正如贾诩、虞翻所说,刘备东征的捷报不仅给了普通百姓一个谈资,更让那些对袁绍心怀残念的人一个希望。更不乏不得志的人浑水摸鱼,表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去,我要去中山国,为中山王效力。 对于这类人,刘协从来没有正眼看。 他更关注的是益州。 腊月二十八,一匹快马冲进了宛城,带来了益州的消息。 益州牧刘璋亲自赶到雒县,向北军中候士孙瑞递上降表。士孙瑞接受了降表,率部进入成都,在成都升起了大汉的战旗,宣布益州的割据状态结束。 刘璋等人已经在奔赴宛城的路上。 士孙瑞建议优待刘璋,以此削弱益州南部的抵抗,为教化减小阻力。大量的士人已经集中在成都,只待朝廷下达命令,就可以进入南部诸郡,推行教化。 战争结束了,但教化的脚步不能停止。以当地人为主力,推行教化大业,既有利于益州的稳定,又能加快教化的进程,一举两得。 看完士孙瑞的奏疏,刘协就明白了士孙瑞的言外之意。 他已经和成都大族达成了协议,会让他们得到应有的回报。与此同时,他又不希望张济留在益州,更不希望由张济来负责进攻益州南部的战事。 天下要太平,益州士族要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