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是合法所得。 朝廷说没收就没收了,还谈什么王道? 长安论讲时,就有人提过这样的观点。如果朝廷这么干,等于鼓励懒人,打压勤俭。会有很多人不再耕作,没钱就卖地,反正过一段时间朝廷又要度田,到时候土地又回来了。 这个道理看似有理,实则荒唐。 但执行时,却有可能变成真的荒唐。 刘协前世也读过一些书,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政府层层加码,级级歪楼,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成形式主义还是轻的,变成祸民手段更是家常便饭。 这也是他一直没有强行度田的原因之一。 但他没想到荀彧也会这么想。 他从来没有期望毕其功于一役,以运动的方式推行度田。 讨论,发酵,配合着教化普及层层推进,发动民众的力量,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推行度田,才是他的指导原则。 身为当世智者,又有荀文倩时时为他传递消息,不时还直接联络,荀彧应该最能理解朝廷用意的人,怎么还会有这样的误解。 是我的步子太大了,还是他赖在原地不肯向前走? 刘协沉吟着,气息有些重。 荀彧看在眼里,心中明镜也似,却不说破,继续说道:“陛下,臣赞成度田,但臣不赞成满足于度田。治国当治本,如果不能解决兼并产生的原因,就算现在均贫富,不出三十年,兼并又将成为痼疾。” 刘协收回思绪,打量着荀彧。“如何才能治本?” “轻徭薄赋,以工商富民。” 刘协来了兴趣,向前挪了挪,示意荀彧说得详细一些。 荀彧给刘协算了一笔账。 轻徭薄赋是老生常谈,很多人都说过,不能说没用,但用处有限。 毕竟宫里宫外、朝堂地方有那么多官吏要养活,必要的开支难以减免。更可怕的是战争的消耗巨大,一旦遇到规模大一些的战争,正常的赋税无法满足消耗,就只能加徭增税。 本朝年景最好的时候,一年的总赋税是八十亿。刨去地方开支,上交朝廷的四十亿。发完相关官员的俸禄,最后还能剩二十亿结余。 二十亿看起来不少,但开支也大,比如赈灾,比如战争。 而这两者又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风调雨顺的时候,日子还过得不错。一旦出现灾情,而朝廷又赈济不及时,就有可能形成叛乱。有叛乱就要出兵平叛,战争接踵而来。战争打乱了秩序,导致赋税降低,又会激起更多的民变。 所以这是一个死结,基本是无解的。 这时候,就必须加上第二条:以工商富民。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