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己卑。不见大河,不知己狭。去长安吧,见一见高山大河,你也会谦逊起来的。” 荀谌眉心微蹙,欲语又迟。 —— 转眼之间,许靖三人的文章就发了七八篇,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入,甚至有渐渐学术化的倾向。 有些微言大义,连刘协都不怎么看得懂了。 这显然不是刘协想要的结果。 就在他考虑如何调整讨论方向的时候,梁相程昱上表,介绍了黄猗在梁国组织防汛,利用工地上的空闲时间教将士和百姓认字,并顺势推广度田的事迹。 刘协看完,正中下怀,随即让人写了一篇文章,送到印坊,要求排版发行。 题目很直白,甚至有些浅陋。 谁是民? 文章开宗明义的提出了问题:“不与民争利”中的“民”究竟指的是谁?哪些人是民,又是哪些人与民争利? 文章并不长,但是问题很犀利。 文章送到书坊后,负责审稿的许靖当时就犯了难。 这文章发不发?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书坊都是天子授意建的,天子让他们畅所欲言,你们却不让天子说话,哪有这样的道理。 那发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 这也不难猜。这本来也不是什么难解的问题,只不过之前绝大多数人不懂这些,没有机会发声,而真正懂这个问题,又愿意为他们发声的人少而又少。 作为民的主体,庶民一直是沉默的大多数。就算朝廷有什么惠民的诏书,他们也看不懂,只能听由官吏和豪民解释。 可是现在情况不同了,别的地方不敢说,至少关中、河东一带识字的百姓很多。不敢说人人识字,一里之中总能找出几个识文断字的。 如果家里有十岁上下的孩子,甚至自家就能解决阅读的问题。 只要这个文章写得浅白些,没那么多生僻字,用太多的典故。 而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印行的速度,邸报发行的文章不能太深奥是基本要求,否则找不到对应的字模,根本印不出来。 而这篇文章写得尤其浅白,几乎都是大白话,但凡读过一年书的人都能通读下来。一旦发行,要比许靖三人的文章更容易传播,影响自然更大。 这三人都是论战的老手,自然清楚其中利害。 来敏恼羞成怒,直言这篇文章居心叵测,其心可诛,和当初张角用《太平经》蛊惑百姓如出一辙。这篇文章一发,说不定会引发民变。 所以,不能发。 这当然是气话。 虽然文章没署名,但谁不知道这是天子授意的。你不发,信不信天子明天就撤了我们三个,换上听话的人?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