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司马家各种没底线,正直的士人纷纷避世,拒绝司马家的征辟,清谈玄学之风越演越烈,脱离实际,清谈变成了空谈,社会风气空前浮躁,到处都是沽名钓誉之辈。 其实魏晋时代各种学术非常活跃。 佛教就是在这个时期与华夏文明结合,尤其以敦煌、姑臧为最。 道教也是在此时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从太平道到五斗米教,演变为天师道。 马钧、刘徽、皇甫谧、裴秀、祖冲之、郦道元、葛洪等等,机械、医术、地理、天文、数学、水文、化学等等,都有相当高的成就。 而这时代的儒学也没有固步自封,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很多士人都比较全能,嵇康、杜预、卫瓘、索靖、裴秀、张华等等,都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酸腐书生。 只要司马家的晋朝不是太拉胯,华夏文明会提前四百年进入一个新阶段。 可惜司马家不仅拉胯,还扯蛋…… “陛下,青营子弟去年在交州寻到优良稻种,今年试种成功,亩产提高一成!”赵阿七兴奋的提着一小麻袋稻谷进来。 “哦?”杨峥大喜。 投入这么多年,终于看到效果了。 这时代的良田,按照《史记·河渠书》、《食货志》记载,一亩可产粟三石八斗四升,也就是后世的两百八十一斤左右,南方稻谷亩产水稻两石半。 提高一成,看似不多,但架不住全国的基数大。 而且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想要提高人口,一是提高粮食产量,二是轻徭薄赋。 两者其实是相通的,减小他们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大,每日为生计奔波,自己都养不活,哪还有心情生娃? 其实杨峥个人不太喜欢吃粟米,口感没有小麦和稻米好,主要是熬粥。 不过粟米的产量高,能储藏九年,米、麦最多五年,而且粟米还是战马的优良饲料,所以在北方成为主流。 亲卫打开麻袋,检查了一番才上呈给杨峥看。 稻谷比后世的更为细长,却没有后世的饱满。 这可能是没有各种化肥的缘故。 “南方耕作粗放,若是精耕,产量还会再有所提升。”散骑常侍王濬道。 “士治也知农事?”杨峥没去过南方,去过的最南边是汉中。 不过王濬的话为杨峥打开了一个思路,提高产量,优良稻种是一方面,耕种技术也是一方面,另外则是耕作的工具改良了。 关中地区的曲辕犁、堆肥法,还未推广到全国,很多地方还用的是石犁、木犁。 “诗经、管子、四民月令等典籍多有记述,臣早年游历荆襄所以知其一二。”从任何方面看,王濬才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