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狂士层出不穷,李贽这样的在江南地区都算不上什么。 这样一板一眼的人,怎么写出《牡丹亭》这样的神作的呢? 李贽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接到了方若兰寄过来的《牡丹亭》,一时惊为天人,他在南京国子监中推广,众人也都认为苏泽是大才。 “汝霖知道格物致知吧?”李贽看着苏泽问道。 原来这个时候李贽接受的还是心学思想,不过也正常,此时是心学昌盛的时期,泰州学派也只算是心学的一个分支。 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也是心学传播最广泛的地区,李贽热心于心学自然很正常。 苏泽说道:“格物致知,致良知吗?略懂。” 对于格物致知的认识,儒家解释各不相同。 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从万事万物中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 和陆九渊则认为这个“格”的意思是革除,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 而王阳明更进一步,认为“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于是将“格物致知”说成“致知格物”,也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所以苏泽说到了致良知,李贽就知道苏泽是知道心学的,他立刻高兴的讨论起来。 “汝霖,我近日研究《荀子》,其中有‘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略有所得。” “请赐教。” 李贽说道:“汝霖你可知道制盐的卤水?这冬日卤水和普通水一起放在屋外,普通的水结冰而卤水不结,岂不是说卤水和冰一样寒?水和冰一样寒,是不是荀子错了?” 苏泽倒是一点不意外李贽说出“荀子错了”这样的话,从李贽的一生来看他一向是蔑视权威的人。 不过这样的聪明人,也最容易钻牛角尖,喜欢吊书袋扣字研究,最后陷入到了空谈的哲学思辨中。 而如今的心学就这样的趋势,人人都在讲究格物致知,可是谁也说不出到底要怎么“致良知”,一切讨论都陷入到空谈中。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李贽非常善于观察,他已经发现了饱和溶液的冰点低于水这件事。 苏泽摇头说道: “不是荀子错了,是朱子、阳明先生都错了。” 李贽本来习惯性要反驳苏泽,这是他在南京和人辩经养成的习惯,他刚刚张口,却听清楚了苏泽的话。 “什么?!” 原以为自己说荀子错了,苏泽会惊骇,可是苏泽竟然一口气将朱熹和王阳明都驳斥了。 要知道荀子在儒家的地位本来就比较尴尬,他的作品很多儒生都是不习的,这位也就是说起来地位高,其实在大明儒生心中的地位是不如王阳明和朱熹的。 这两人,一个是大明朝科举官方思想,一位是儒家新圣,现在苏泽竟然一口气说他们都错了? 狂! 李贽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狂徒! 没想到苏泽如此温文尔雅的外表下,竟然有如此狂妄的思想! 不愧是我家甥婿! 在南京国子监辩经无敌手的李贽,燃起了辩经的兴致来。 但是辩经不是比谁的立论怪异就能获胜的,还需要能将对方说服,最少也要驳倒对方的论点。 李贽挺直了身体,做出一副战斗姿态,他举手说道:“汝霖请讲!” 苏泽淡淡的说道:“格物是格物,致知是致知,明明是两种东西,先人不解其意而混为一谈。” 看到李贽在思考,苏泽继续说道: “就以冰水为例,我在南平曾经以热胀冷缩为原理制作一物,名为温度计。” 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