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样的传言极多,以至于到了后头,越来越离谱,甚至说是勾结了贼人,不少分地的都是落草为寇的山贼的流言也有。 这就给各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毕竟对于威国公而言,他乃皇亲国戚,贵不可言,更得陛下垂爱,无论事情的成败,他都可脱身而出。 可太平府上下的官吏们,却是没有退路的,威国公在,天塌下来有威国公顶着,可外头传言都是威国公即将要去镇北平,或者回新洲就藩,亦或者……朝中衮衮诸公,已经震怒之类的话。 直接压得他们有点透不过气了。 可无路可走,那就只能咬着牙,将眼前这条路走宽敞。 就如这新的宣城县令,他本是一个区区的九品大使,也不是科举出身,这样的人,能有个九品的官身,就已是祖宗积德。 可谁想到,太平府在用人之际,他一步步升迁,如今已成六品县令,可谓连升了不知多少级。 这县令王攘,现在几乎吃喝都不在府衙里,宣城县现在要修一处水库,还有两条灌溉渠,再加上拓宽一条河道,又需督促百姓们春耕,各里都要设粪池,要鼓励畜牧,还需管着一处矿场的承包,道路休整种种事。 他现在几乎都不在县衙呆着了,每日在各乡晃荡,尤其是偏僻的乡里,那地方较为偏僻,因为是山区,分的地也少,别的地方,大致一户能分个二三十亩,这地方,一户只有七八亩,怨气颇大。 县里的差役,也纷纷隔三岔五下乡。 接待的乡长和里长们也是焦头烂额,如今宣城县在各乡,已设置了专门的乡长和几个文吏负责事务,而里长也不再是从前的士绅和乡贤们指派,乡长和文吏会给俸禄,里长虽不给俸,却会给一些钱粮补贴。 再加个各乡又设了粮站和农站、驿站等等,所以人手比从前充裕不少。 可王攘这些时日,还是有忧心忡忡得没有睡好。 他和科举出身的官员不一样,科举出来的,除非罢官,再怎么折腾,大不了调到其他的地方去。 可他很清楚,太平府这边但凡出了什么事,他数年的努力,就可能尽皆化为乌有了。 据闻有一些士绅,卖了地逃了,可人家到了其他府县,却是已放出话来,等将来回来,惹不起威国公,却必教宣城县的昏官庸吏们好看。 一个月下来,王攘已是累得气喘吁吁。 可这时候,农庄的人却又来了,说是指点农户,可对于县和乡里来说,无疑是在检查水库、灌溉以及各种农耕的情况。 当下,县里如临大敌,又不得不继续先自己检查一遍工作有什么疏漏。 朝中雪片一般的弹劾奏疏,却是数都数不清。 朱棣对此,自然是置之不理。 已是入夏,天气渐渐的炎热,许多日子已不曾下雨了,朱棣颇有一些担心。 到了五月中旬,朱棣召百官觐见。 所议的,却是关于陵寝的事宜。 礼部已经勘探,确定了位置,接下来,便是朱棣的陵寝正式要预备筹建了。 这事一般都落在皇亲国戚的身上,朱棣最后选定了太子作为总负责人。 当然,太子其实也只是挂了一个虚职,下头多是一些国公和侯爵,而真正负责此事的,却是工部和礼部。 张安世此时也在这殿中,心里已明白,迁都之事,最终在朱棣的心目中,有了答案。迁都北平的想法,算是彻底的落幕了。 百官对此,自是乐见其成。 等朱棣退朝,众臣告退,留下了张安世,朱棣笑吟吟地道:“近来清瘦了。” 张安世道:“臣没尽M.Hzgj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