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顾诚之倒是乐见其成,他以前就觉得儿子太黏楚君逸,现在有了可可分担祺哥儿的注意力,楚君逸很是清闲了一番。 找了个时间,顾诚之给儿子上了堂课,中心思想就是好好读书,认真学武,能够保护妹妹,也能得祝家高看一眼。 祺哥儿郑重的点了点头,他也觉得祝宁和祝家弟弟不让他看妹妹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不够优秀。 楚君逸得知之后狠狠的白了顾诚之一眼,然后又拉过儿子接着教育,祝家没有那么势利,也就是祺哥儿离得近了,换了哪个小子都会被他们排斥,谁让他家的姑娘是个宝呢。 祺哥儿还是点头应道,祝家人的品行他知道,但他也觉得顾诚之说得对,他还不够优秀,还不能保护妹妹,所以他还要努力。 有期待便有成长,祺哥儿现在是定下了目标,读好书,学好武,撑起自家门楣,然后还要保护妹妹。 楚君逸抽了抽嘴角,还是没有给儿子泼冷水,估计祝宁和他儿子要是知道了祺哥儿的想法,脸色一定很好看。 科举需要寒窗苦读,学武需要寒暑不辍,祺哥儿的资质是不错,却也比不过顾诚之的逆天,但是再苦再累他还是忍了下来,楚君逸看得心疼,也觉倍感欣慰。 临近年末,唐家和萧家都在回京的路上,唐大爷早在租唐家宅子的那户人家搬走之后便住了进去,是为了方便收拾,也是不想再给楚君逸添麻烦。 还没等到唐家进京,顾诚之升迁的消息先传了过来。 不过这回却不是外放,而是升到了从四品,就以顾诚之这一年一升的情况来看,这速度也是一绝。 但顾诚之一直想着要外放,现在没有外放成,难道要等到明年? 楚君逸思索一番却是怎么也想不通这点,于是就打算等到顾诚之回来再好好问问。 第120章 升迁 对于这次升迁,顾诚之不算太惊讶,但也没想到还是京官,皇上那头没给准话,只是含糊的说让他在京里多留段时间。 其实顾诚之对外放没那么着急,反正都是早晚的事,他能晚一点外放,他和楚君逸还能跟亲人多相处一段时间,毕竟外放是三年,调令下来估计就只能和唐家见上几面便要离京了。 说实话,顾诚之虽然有个状元头衔,而且皇上还很护着他,仕途走得看似很顺利,实则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朝中官员多半奉行中庸之道,很是排斥异端,像顾诚之这种打定了主意要和男人过日子的,在大多数官员的眼里都太过离经叛道,哪怕皇上愿意用他,下头的人也是心里泛酸得多。 可是人家前程似锦,只要不脑抽脑残的惹皇上不高兴,日后的内阁肯定会有他的位置,酸言酸语背地里没少说,面子上虽说过得去,但是总会有几个位高权重的大人假公济私的给顾诚之穿小鞋。 文官这头不比武将那边,武将除了看官职,想要收服人心还要看武力值和能力,哪怕你有二品官职在身,本人武力低下,能力劣等,照样能被下属牵着鼻子走。 顾诚之能在武将那边混得风生水起,到了文官这边却是没少碰壁,文官看不上武将的粗鲁,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顾诚之自然也带着军人习性,为此他没少收到同僚的白眼。 大晋朝文武界限分明,也就到了先帝和皇上这里才稍微模糊了那么一点,只看顾诚之弃文从武又弃武从文就能知晓。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皇上对于顾诚之参军还是科举并不介意,反正最后效忠的人都是他,但文武两边心里却会觉得不自在。 武将那头还算好说,毕竟顾诚之打仗的时候没少照顾他们家孩子,且顾诚之本就是文官家的孩子,参加科举也属常事。 可文官那边就别扭多了,不说那群白胡子老头,就算是与顾诚之年龄相仿的孩子早八百年就对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看不顺眼,好不容易等到他参了军,打了几年的仗,捞了一堆军功,末了又开始走科举的老路,如何能让他们咽下这口气。 顾诚之的脾性更像武将,对于文官那些破事一直懒得去管,但他自小的目标就是科举做官,所以在那年战后,皇上派人问他是否愿意参加科举时,他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只因他原本的想法就是打完那场仗就回到京城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 可凡事总有意外,顾诚之怎么也没想到一桩婚事就差点断送了他的仕途,不是没有怨过,只是怨恨无用,有那时间还不如想想以后的事。 顾诚之对现在的日子很满意,也没有想要改变的想法,和离娶妻的话题早八百年就没人再提,他也不会因为同僚对他翻几个白眼,说几句闲话就想着怎么样。 他这一路走得小心翼翼,可还是有人一直盯着M.HzgJjX.CoM